基本信息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简称东莞职院)成立于2009年,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以“崇德精技、知行合一”为校训,立足“服务东莞、对接产业、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路3号,现任党委书记为朱益民,校长为贺定修。
历史发展
• 2009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同年开始招生。
• 2013年: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 2016年:入选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 2019年:获评“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50强”。
• 2021年:成为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
• 2023年:荣获“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
校区规模
学校主校区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占地约830亩,建筑面积34.2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校内建有工业机器人技术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中心等18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以及200余个专业实训室。图书馆藏书13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2.1亿元。
专业设置
学院下设9个二级学院,开设48个高职专业,涵盖理工、经管、教育、艺术等领域:
-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
- 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财经学院: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管理。
- 媒体传播学院:影视动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
- 卫生健康学院:护理、药学、康复治疗技术。
- 其他学院:建筑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学院、体育学院。
另设华为ICT学院、大族激光学院等产业特色学院,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
教学成果
• 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76项(其中国赛一等奖6项)、省级技能竞赛奖项超300项。
•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超85%,雇主满意度达95%。
• 教师团队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项,主持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物流管理专业)。
• 2022年入选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
校企合作
学院与华为、大族激光、顺丰、OPPO等5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
• 与华为共建“华为ICT学院”,联合培养5G通信、云计算等领域人才,毕业生就业率100%。
• 联合大族激光开设“订单班”,定向输送智能制造技术人才,企业累计投入设备超3000万元。
• 与东莞轨道交通公司共建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超600人。
• 牵头成立东莞市产教融合联盟,建设校企合作基地32个,年服务企业技术研发项目超100项。
国际影响
• 与德国巴伐利亚州职业院校、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开展师生互访、课程共建。
• 2019年与马来西亚城市大学合作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 2023年加入“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联盟,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120余人。
• 在泰国、南非设立“鲁班工坊”,输出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专业教学标准,年培训海外学员超500人次。
一、校区环境
- 地理位置:主校区位于东莞市松山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毗邻华为小镇、广东医科大学等科技与教育机构,周边生态环境优越。
- 建筑布局:校园占地约62万平方米,分为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及运动区,建有现代工业中心、图书馆、智慧教室等标志性建筑。
- 环境特色:校内绿化覆盖率高,依托松山湖生态资源,拥有湖景步道、荔枝林等自然景观,四季景色宜人。
二、周边交通
- 1.公共交通:
• 公交:校门口设有多条公交线路(如328路、337路等),可直达松山湖汽车站、东莞市区及寮步镇。
• 地铁:距离东莞地铁1号线松山湖站(在建)约2公里,未来交通便利性将进一步提升。 - 2.共享出行:校园周边设有共享单车及共享电动车,方便短途通勤。
- 3.长途交通:距离东莞火车站约40分钟车程,距离深圳宝安机场约1小时车程。
三、周边设施
- 1.医疗:松山湖中医院、东莞台心医院距离校区约10分钟车程,提供便捷医疗服务。
- 2.商业:
• 大型商圈:松湖万科生活广场、佳纷天地等商业综合体,涵盖超市、餐饮、影院等。
• 便民设施:校区周边有便利店、水果店、药店等小型商铺。 - 3.休闲:松山湖景区(骑行绿道、阳光沙滩)、梦幻百花洲等景点,适合课余休闲活动。
四、食宿情况
- 宿舍条件:
• 配置:4-6人间为主,配备空调、独立卫浴、阳台、书桌及储物柜,部分宿舍楼配备电梯。
• 生活配套:每栋宿舍楼设有自助洗衣房、直饮水机及24小时热水供应。 - 食堂餐饮:
• 规模:校内设多个食堂(如第一食堂、第二食堂),覆盖大众餐、风味小吃、清真窗口等。
• 特色餐饮:引入品牌档口如瑞幸咖啡、五谷渔粉等,支持校园卡及移动支付。
五、文体设施
- 运动场所:标准田径场、室内体育馆(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游泳池及健身房,满足多样化锻炼需求。
- 图书馆:藏书超100万册,配备电子阅览室、研讨室及休闲阅读区,支持学术研究与自主学习。
- 活动场地:大礼堂、学术报告厅及露天广场,可承办大型文艺演出、讲座及社团活动。
六、社团建设
- 组织架构:现有校级社团50余个,涵盖学术科技(如机器人协会)、文化艺术(如汉服社)、体育竞技(如跆拳道社)及公益实践(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四大类。
- 管理机制:由校团委统一指导,定期举办社团招新、星级社团评选及骨干培训活动。
- 特色社团:智能制造协会、跨境电商创业社等与东莞产业紧密结合,提供企业实践机会。
七、校园活动
- 1.常规活动:
• 文化类:校园十大歌手大赛、迎新晚会、毕业典礼、辩论赛等。
• 体育类:校运会、篮球联赛、荧光夜跑等。 - 特色项目:
• 科技节:联合华为、大疆等企业举办技能竞赛(如工业机器人操作大赛)。
• 产教融合活动:企业导师进课堂、名企参观、双创训练营等。 - 2.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社区服务、山区支教及大型赛会(如莞马)志愿者活动。
八、校园服务
- 1.生活服务:
• 快递:校内设菜鸟驿站,集中收发快递,支持自助取件。
• 金融:校园内设有建设银行、东莞银行ATM机。 - 2.就业与升学:
• 就业支持:与华为、OPPO等600余家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岗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超98%。
• 升学通道:开展“专升本”辅导班,与广东医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合作自考项目。 - 3.国际交流:与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高校建立合作,开展交换生、暑期研学及职业技能培训项目。
升本支持
- 1.多样化专升本路径:
• 普通专升本(专插本):学校组织专项辅导班,联合本科院校开展考前培训,覆盖公共课与专业课,近三年平均升学率超25%。2023届毕业生中,约300人通过考试升入本科院校。
• 自考本科衔接:与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允许学生专科在读期间修读本科课程,部分学分互认,缩短升本周期。
• 三二分段专升本: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科技学院等联合开展“三二分段”协同育人项目,如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学生通过转段考核后直接进入本科阶段学习。 - 2.政策与资源支持:设立专升本奖学金,对录取学生提供一次性奖励;图书馆开设专升本专用自习区,配备历年真题及备考资料。
就业支持
- 1.校企深度合作:
• 与华为、OPPO、vivo、生益科技、顺丰等50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如“华为ICT学院”),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培养。
• 在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滨海湾新区等产业聚集区设立实践教学点,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 - 2.精准就业服务:
• 实施“一生一策”就业档案,结合学生专业与职业倾向,通过“莞工就业”平台推送定制化岗位信息。
• 开展“企业进校园”双选会,年均举办专场招聘会超50场,提供岗位数与毕业生比达5:1。 - 3.创业孵化支持:校内设立创新创业学院,联合东莞市人社局提供创业补贴、免费办公场地及导师辅导,孵化项目涵盖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等领域,学生创业率达3.5%。
升本去向
- 国内本科院校:主要升入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科技学院、广州理工学院、广东白云学院等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部分学生考入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公办高校。
- 专业分布:以理工科为主,集中在计算机类(30%)、机械类(25%)、电子信息类(20%)等专业方向。
就业去向
- 1.就业区域:85%以上毕业生留在广东省,其中70%扎根东莞本地,15%前往深圳、广州等周边城市。
- 2.行业分布:
• 制造业(40%):集中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精密模具等领域,对口企业如华为机器、OPPO、宇瞳光学等。
• 现代服务业(30%):包括物流(顺丰、京东)、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
• 新兴产业(20%):如新能源(宁德时代东莞基地)、人工智能(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等。 - 3.重点雇主:华为、vivo、生益科技、东莞地铁、顺丰速运、东莞农商行等知名企业。
毕业生薪资水平
- 1.应届生起薪:
• 理工科专业(如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工程)平均月薪约5500-6500元,部分华为ICT学院毕业生起薪超8000元。
• 文科专业(如商务英语、会计)平均月薪约4500-5000元。
• 整体应届生平均薪资约5300元,高于广东省高职院校平均水平(5100元)。 - 2.中长期薪资增长:
• 毕业3年后平均月薪达7500-9000元,从事技术研发、项目管理岗位的毕业生薪资涨幅显著。
• 创业群体中,约10%的创业者年收入超50万元,典型案例如智能制造领域校友企业年营收破千万。 - 3.行业对比:
• 智能制造、电子信息领域毕业生薪资领先,部分技术岗位年薪超12万元;
• 传统服务业薪资水平与行业基准持平,但晋升空间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