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简称“深职大”,院校代码11113)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管、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校训为“德业并进、自强不息”,定位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国家战略和深圳“20+8”产业集群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主校区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留仙大道7098号,校园占地面积4500余亩,分设留仙洞(主校区)、西丽湖、官龙山、华侨城及在建的深汕校区(规划招生规模1.5万人),总建筑面积11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6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64.64万册、电子图书125.19万种。截至2025年3月,全日制在校生约3万余人,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52人,博士化率46.19%,高级职称占比43.9%,“双师型”教师超90%。现任党委书记为杨欣斌,校长为许建领。
历史发展
• 1993年:前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开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
• 2000年:合并深圳市职业技术学校,2004年并入深圳市卫生学校,拓展专业领域。
• 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9年以“优秀”等级通过验收。
• 2019年:获评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入选教育部“双高计划”A档建设单位。
• 2023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大学,更名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 2024年:新增集成电路工程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9个本科专业,填补区域产业空白。
校区规模
• 主校区:留仙洞校区为核心教学区,配备国家级实训基地6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24个,建有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等8大科研平台。
• 深汕校区:规划用地2000亩,分两期建设,重点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相关专业,预计2027年建成投用。
• 设施配套:教学区实现5G全覆盖,宿舍以4-6人间为主,配备空调及独立卫浴;校园获评“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全国文明单位”,拥有标准化运动场、艺术剧场及智慧图书馆。
专业设置
学校设19个二级学院,形成“工科引领、多链协同”体系,开设15个本科专业、88个专科专业,全面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
- 集成电路类: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微电子技术,服务“强芯工程”国家战略。
- 智能制造类:机械电子工程技术(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工业机器人技术,支撑新能源汽车与高端装备产业。
- 信息技术类:软件技术(国家级骨干专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省级创新团队),覆盖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领域。
- 现代服务类:电子商务(中央财政支持专业)、现代物流管理(年均输送供应链人才超1500人)。
- 医学类:护理学、康复治疗技术,年均培养医疗人才超2000人。
教学成果
• 竞赛荣誉:近五年学生获世界技能大赛金牌1枚、国家级技能竞赛一等奖62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累计获金牌8枚,居全国职业院校首位。
• 科研创新: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6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54项,制定行业标准20项;工程科学学科2023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为全国职业院校首例。
• 就业质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7%,29%入职华为、比亚迪等世界500强企业,本地就业率86%。
校企合作
• 产业学院:与华为共建ICT学院、与比亚迪共建新能源汽车学院等18个特色产业学院,年均开设订单班36个,输送技术人才超1500人。
• 产教融合:牵头成立“深圳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教联合体”,联合343家企业(含17家世界500强)共建实训基地256个,解决镜片自动化组装等技术难题50余项,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超1.16亿元。
• 社会服务:年均培训退役军人、乡村医生超3万人次,承接乡村振兴项目120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国际影响
• 合作办学: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共建中德学院,引入双元制教学模式;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泰国格乐大学实施“3+2”专本连读项目,覆盖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
• 标准输出:牵头制定职业教育国际认证“深圳协议”,创办国内首本英文职教期刊《职业·技术·教育》,推广数字工坊等中国职教模式至57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 技术输出:在马来西亚设立“鲁班工坊”推广智能制造技术,留学生项目入选“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典型案例”;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建“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教席”,赋能全球140余个国家职教转型。
一、校区环境
- 校区分布与特色:
• 学校现有留仙洞校区(西区)、西丽湖校区(东区)、官龙山校区(北区)、华侨城校区、凤凰山校区及深汕校区(在建),总占地面积4500余亩,总建筑面积超110万平方米。
• 留仙洞校区:以现代设计为主,核心设施包括图书馆(藏书77万册)、全媒体产教融合基地、智能供应链实验室等,校内鹤鸣湖及樱花大道为标志性景观。
• 西丽湖校区:运动设施集中,含体育馆(曾为大运会场馆)、标准泳池及网球场,宿舍区配备“酒店式”四人间。
• 深汕校区(在建):规划为生态山水校园,设计融合岭南文化特色,计划2027年投入使用,定位为“职业教育新高地”。
二、周边交通
- 1.公共交通:
• 留仙洞校区:邻近地铁5号线“留仙洞站”(C出口步行200米),公交“深职大留仙洞校区站”多线路直达深圳北站、福田站等交通枢纽。
• 西丽湖校区:地铁5号线、7号线“西丽站”(E/F出口)步行500米,公交“深职大西丽湖校区站”覆盖周边商圈。
• 华侨城校区:地铁1号线“侨城东站”步行900米,公交直达华侨城景区。 - 2.自驾与接驳:各校区经沈海高速(G15)、京港澳高速(G4)便捷通达,开学季提供深圳北站、宝安机场等地的免费接驳车。
三、周边设施
- 1.医疗:邻近龙岗区人民医院(三甲)、校医务室提供基础诊疗服务。
- 2.商业:
• 留仙洞校区北门“多乐街”聚集奶茶店、小吃摊,步行10分钟可达万达广场、汇丰广场。
• 西丽湖校区周边有旺棠学生公寓商业街,含超市、快递驿站及餐饮品牌。 - 3.休闲:
• 自然景点:大运自然公园(骑行15分钟)、黄腾峡生态旅游区(漂流);文化地标:大运中心(演唱会举办地)、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
四、食宿情况
- 1.宿舍条件:
• 房型:以4-6人间为主(上床下桌),配备空调、独立卫浴、饮水机及干湿分离设计,住宿费1200-1500元/学年;旺棠公寓为校外宿舍,含6人间带电梯。
• 管理:门禁时间周日至周四23:00,周五/六23:30;热水供应至22:30,支持线上水电充值。 - 2.食堂餐饮:
• 留仙洞校区设锦园一、二餐厅,引入蜜雪冰城、塔斯汀等品牌;西丽湖校区柳园食堂以粤式烧腊、潮汕牛肉丸为特色,人均消费8-15元。
五、文体设施
- 1.运动场所:
• 标准400米塑胶跑道、30个篮球场、恒温泳池(体育专业专用)、击剑馆及在建体育馆;文体中心含健身房、羽毛球场和网球场。 - 2.图书馆:
• 主馆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藏书77万册(含电子资源),设24小时自习区、静音仓及人脸识别系统,一楼配套水吧和文创商店。 - 3.特色场馆:非遗文化展厅(醒狮、汕尾渔歌技艺)、实验剧场(承办音乐节)、全媒体产教融合基地(支持直播实训)。
六、社团建设
- 1.组织架构:全校共178个社团,分学术科技(无人机协会)、文化艺术(雅文话剧社)、公益实践(红木棉义工社)等7大类,由社团联合会管理。
- 2.特色社团:
• 魅影方程式赛车协会:设计制造赛车并参与国家级赛事,获“互联网+”国赛金奖。
• 醒狮协会:年均参与非遗展演20余场,传承岭南技艺。
• 模拟政协协会:提案入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推动深港青年交流。
七、校园活动
- 1.常规活动:迎新晚会、校园十大歌手大赛、运动会(含荧光夜跑、篮球联赛),年均参与超5000人次。
- 2.特色项目:
• 非遗文化进校园:与广东汉剧研究院合作展演醒狮、水族舞。
• 创新创业大赛:联合华为、华大基因孵化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
• “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组织乡村墙绘、妈祖文化调研,助力乡村振兴。
八、校园服务
- 1.智慧校园:
• “校园一卡通”支持门禁、消费支付;宿舍区设无人车“小蛮驴”配送快递,食堂开通线上点餐。 - 2.学业与就业:
• 升学支持:与华南师范大学合作“专本衔接”项目,专升本对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就业服务:与华为、西门子等200余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超96%。 - 3.综合服务:
• 心理咨询:年均服务超1000人次,定期开展“红色文化心灵之旅”团体活动。
• 退役军人服务站:提供就业指导、心理疏导,支持退伍学生融入校园。
升本支持
- 普通专升本考试与专项项目: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提供统招专升本(专插本)、自考专升本、成考专升本等多种升学途径,并与深圳技术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公办本科院校合作,2024届毕业生专升本报考录取比超六成。学校正筹备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2024年经广东省教育厅公示拟设立“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计划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针对退役大学生士兵,学校实施免文化课考试政策,通过综合考查择优录取,2024年退役士兵计划招生61人。此外,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或职业技能竞赛获奖可享受加分政策,最高可加15分投档。 - 国际升学与合作:
学校与泰国格乐大学、马来西亚世纪大学等国际高校开展“3+2”学分互认项目,覆盖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学生完成国内专科后可赴境外完成本科课程。商务英语专业与英国桑德兰大学也开展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但目前国际升学数据尚未明确公开。
就业支持
- 校企合作与实训资源:
学校与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世界500强企业共建10个现代产业学院,包括ICT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推行“五引进、五共建”产教融合模式(如引入企业技术标准、真实项目)。校内建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如龙岗区智能供应链技术重点实验室),覆盖智能制造、云计算、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 - 精准就业服务:
年均举办大型招聘会140余场,202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7%,对口就业率99%,提供岗位超5万个,18.2%的毕业生入职华为、比亚迪等行业头部企业。实施“一生一策”帮扶政策,困难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100%。通过“就业桥”平台提供AI面试辅导、简历优化等服务,并联合地方政府开展电商助农等基层服务项目。 - 职业资格与创业支持:
毕业生“双证”(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获取率较高,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过华为认证,护理专业可考取护士资格证。校内设省级创新创业基地,孵化跨境电商、非遗文化等项目,校友企业年营收最高达500万元。
升本去向
- 国内升学:
2024届963人通过普通专升本考入本科院校,主要升入深圳技术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公办本科,部分通过“三二分段”协同培养项目升入合作院校。2023届215人考取“双一流”院校或中科院系统研究生。 - 国际升学:
当前公开信息未明确具体国际升学数据,但学校与泰国、马来西亚高校的“3+2”项目为学生提供本科及硕士升学通道。
就业去向
- 1.就业区域:
超70%毕业生选择深圳本地就业,珠三角地区占比53.96%,粤东及其他区域占比26.99%。 - 2.行业分布:
• 先进制造与信息技术:占比25%,毕业生进入华为、TCL等企业,从事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操作等技术岗位,专业设置与深圳市“20+8”产业集群匹配度达100%。
• 教育与公共服务:占比40.84%,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流向中小学及教育机构。
• 商贸与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就职于唯品会、阿里巴巴等企业,从事电商运营、数据分析。
• 医疗与健康:护理专业毕业生进入三甲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护士、药剂师等岗位。
毕业生薪资水平
- 应届生起薪:
2023届毕业生平均月薪5576元,高于全国新建本科院校(5417元)及“双高”院校(4901元),其中教育类岗位起薪3500-5000元,三甲医院护理岗4500-6000元,头部制造企业技术岗可达8000元以上。 - 行业对比:
先进制造业薪资较传统服务业高15%-20%,例如智能制造技术岗月薪6200元;信息技术类岗位(如大数据分析)起薪约5000元。 - 长期增长:
毕业2年平均月薪6100元(比全国低200元),毕业5年达7700元(低200元),毕业10年升至10000元(低800元),制造业和信息技术领域薪资增速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