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 梅州
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梅职院”,院校代码: 14758)创办于2021年,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行政主管部门为广东省教育厅。学校共设有4个校区,分别为:校本部东区(位于梅州市梅江区)、校本部西区(位于梅州市梅江区)、校本部北区(位于梅州市梅江区)、广梅产业园校区(位于梅州市),总占地面积约600亩。
学科专业方面,学校构建了以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共设8个教学单位,开设高职专业总计20个(计划开设45个),形成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的特色专业布局。在重点学科与平台建设方面,学校是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广东省"粤菜师傅"培养示范基地;建有岭南信创测试研发中心粤东分中心、梅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历史发展
• 2019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式设立,填补了梅州市高等职业教育的空白,同年启动校区建设前期筹备工作。
• 2020年:学院首期建设项目动工,规划选址于梅州市梅江区学院路,按照现代化高职院校标准进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 2021年: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并迎来首届新生入学,首批开设畜牧兽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大数据技术、学前教育、烹饪工艺与营养5个专业。
• 2021年:学院与梅州市农业农村局、广东嘉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本地政企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 2022年:学院二期工程建设持续推进,重点完善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等配套设施,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
• 2022年:新增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专业布局逐步覆盖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多个领域。
• 2023年:学院与梅州高新区、广梅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定向培养产业急需技术技能人才。
• 2023年:入选广东省第一批“新强师工程”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 2024年:学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助力梅州苏区振兴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专业设置
学校设8个教学单位,开设20个高职专业,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体系:
• 农业工程类:畜牧兽医等
• 信息技术类: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能控制技术等
• 机电工程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
• 财经商贸类:电子商务、大数据与会计等
• 教育类:学前教育等
• 烹饪服务类:烹调工艺与营养等
教学成果
• 荣誉竞赛:学院师生在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农林牧渔、学前教育等专业团队多次斩获省级奖项。
• 科研创新:近三年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聚焦梅州特色农业与学前教育领域,校企合作技术成果转化10余项,服务地方产业需求。
• 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超95%,专业对口率超80%,85%以上扎根梅州及粤东北地区,服务乡村振兴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校企合作
• 学校与10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代表性企业包括:广东省食品进出口集团、温氏集团、广东辉骏科技集团、广东活盛大数据公司、美的集团、广汽集团、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广州白云国际酒店、梅州市直机关幼儿园、深圳爱馨教育机构等,覆盖制造业、现代农业与食品、文旅餐饮、学前教育等多个产业链环节。
• 学校与行业龙头共建数智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小鹏汽车产业学院、低空经济产业学院等实践平台,采用“双导师制”、“订单班”等模式开展人才共育;并与广东辉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机电产业学院、计算机产业学院,与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及其会员单位紧密合作,推进省级“粤菜师傅”培养示范基地建设。
一、校区环境
- 1.校区分布:
• 校本部:位于梅州市梅江区学院路15号,占地面积600亩,包括东区、西区、北区,毗邻周溪河畔,校园内设图书馆、实训楼、标准运动场等核心设施。
• 广梅园校区:位于广州(梅州)产业转移产业园内,占地43.3亩,配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数智产业学院及高水平实训综合大楼,与园区内160家企业形成产教融合布局。 - 2.环境亮点:
• 校本部以现代化建筑与自然景观结合为特色,图书馆藏书38万册(新馆在建,面积1.9万平方米),校园绿化覆盖率高,周溪河畔步道适合晨读。
• 广梅园校区依托产业园优势,实训设施先进,建有专家培训楼、党建展厅及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模拟真实职场环境。
二、周边交通
- 1.校本部:
• 公交:邻近公交站点(如侨新路口站),覆盖1、6、12等多条线路,直达梅州站(车程约15分钟)。
• 高铁:距梅州西站约20分钟车程,广梅城轨接驳便捷。 - 2.广梅园校区:
• 高铁:毗邻畲江南站,步行可达;定制接驳车往返校本部及市区。
• 共享出行:校门口设共享电动车,短途出行便利。
三、周边设施
- 1.医疗:校本部邻近金湾区人民医院,校内设医务室;广梅园校区靠近畲江镇卫生院。
- 2.商业:
• 校本部周边有顺盈时代广场、万达广场,餐饮、购物便利;广梅园校区邻近园区商业街,配备超市、快餐店。 - 3.休闲:
• 校本部靠近黄腾峡漂流景区、千佛塔文化区;广梅园校区邻近同心湖、创业广场等园区景观。
四、食宿情况
- 1.宿舍条件:
• 校本部:6人间为主,上床下桌,配备空调、独立卫浴、洗衣机,电费0.68元/度,每月免费热水48度。
• 广梅园校区:宿舍为4-6人间,公共区域配备直饮水机、洗衣房,空调全覆盖。 - 2.食堂餐饮:
• 校本部食堂共3层,引入麦当劳、瑞幸咖啡等品牌,提供粤菜、川湘风味及自选称重菜品,人均消费10-15元。
• 广梅园校区食堂以经济套餐为主,搭配地方特色小吃。
五、文体设施
- 1.运动场所:校本部设标准400米塑胶跑道、篮球场、羽毛球场;广梅园校区在建体育馆(含游泳馆)。
- 2.图书馆:校本部图书馆藏书38万册,电子资源83.66万种,配备24小时自习区;新馆规划9层,含电子阅览室及学术报告厅。
- 3.活动场地:大礼堂承办迎新晚会及毕业典礼,知行湖广场举办音乐节,广梅园校区设创业广场及多功能报告厅。
六、社团建设
- 1.组织架构:全校共59个社团,涵盖学术科技(无人机协会)、文化艺术(饮物学社、英歌舞社)、体育竞技(龙狮社)、公益实践(青年志愿者协会)四大类。
- 2.特色社团:
• 饮物学社:以茶艺、咖啡文化为核心,开展手冲咖啡体验、茶文化讲座,曾获省级创新创业奖项。
• 英歌舞社:传承非遗文化,登上央视新闻,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七、校园活动
- 1.常规活动:迎新晚会、校园十大歌手大赛、运动会(含荧光夜跑),全年覆盖文化体育领域。
- 2.特色项目:
• 绿美校园行动: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古树养护,年均服务超2000人次。
• 非遗文化进校园:联合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举办汉剧展演,如《天女散花》《牡丹绽放》等经典剧目。 - 3.科技竞赛:承办省级智能机器人操作大赛,学生团队在“挑战杯”等赛事中获省级奖项。
八、校园服务
- 1.生活服务:
• 快递:校本部设菜鸟驿站,支持无人车“小蛮驴”配送至宿舍;广梅园校区设智能快递柜。
• 报修:通过“完美校园”APP在线提交,24小时内响应维修。 - 2.综合服务:
- • 校园卡:支持小程序充值、扫码消费及挂失功能,集成门禁、图书借阅等多项服务。
• 国际交流:与澳大利亚院校合作交换生项目,开展跨境电商培训及语言课程。
- 国内升学与专项项目:
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提供普通专升本(专插本)、自考专升本等多条升学路径。
• 普通专升本(专插本)需参加广东省统一考试,即:在校学生专科毕业时,参加广东省普通专升本统考,考入本科院校就读2年,毕业后获得该院校的全日制本科文凭。
国际升学与合作:
暂未查到学校的国际升学信息,如需详细了解,可咨询学校的对外联络部门、继续教育学院。
- 就业与产教融合:
• 园区化办学与产教融合平台 -
学校将分校区建在产业园区,广梅产业园校区于2024-10-09启用,位于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梅县区畲江镇),占地约2889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34万平方米,可容纳全日制学生2000人、对外培训5000人;学校筹资1.23亿元建设12层、3.26万平方米的高水平实训综合大楼。依托园区企业资源(园区内现有入园企业160家、投产114家、在营“四上”企业88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学校把广梅园校区定位为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围绕“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业就业孵化摇篮”等任务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 校企合作规模
近年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对接,各二级学院累计与189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例如:与行业龙头共建数智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小鹏汽车产业学院、低空经济产业学院、计算机产业学院等实践平台,采用“双导师制”、“订单班”等模式开展人才共育;
- 精准就业服务:
• 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为毕业生提供职业规划、求职技巧、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学校还邀请企业 HR 和行业专家举办职业规划讲座和求职经验分享会,帮助毕业生了解职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 学校积极收集企业招聘信息,通过学校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给毕业生。同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根据毕业生的专业和求职意向,为企业推荐合适的毕业生,并为毕业生匹配合适的岗位,使就业成功率大为提升。
• 学校每年举办大型校园招聘会,以及各类小型专场招聘会和企业宣讲会,邀请众多企业进校招聘,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 就业区域:
• 94.25%毕业生在广东省内就业,珠三角地区占比84.24%,主要集中在广州(64%)、深圳(14%)、佛山(10%)。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