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简称“华立职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代码为13928,行政主管部门为广东省教育厅。学院始建于1999年6月,定位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新兴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校训为“崇德、求是、博学、笃行”。现有广州增城校区(广州市增城区华立路7号)和云浮校区(云浮市云安区云祥大道53号),总占地面积938亩,校舍建筑面积超2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图书馆藏书256万册(含纸质与电子图书)。截至2025年3月,全日制在校生约2.4万人,教职工近140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21%,双师型教师占比80%,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40%。现任党委书记为陈良声,校长为陈德清。

历史发展
• 1999年:成立广州华立科技专修学院,奠定办学基础。
• 2005年:升格为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序列。
• 2018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云浮校区,形成“双校区联动”格局。
• 2022年:获批学前教育等4个国控专业,成为广东省同类院校中国控专业最多的高职院校。
• 2024年:入选教育部“基层应急管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首批省级示范基地。
• 2025年:以“优秀”成绩通过广东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验收。

校区规模
学院形成“双核驱动、产教协同”布局:
• 广州增城校区:占地约700亩,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为主,建有国家级现代建筑技术公共实训中心、华为ICT产业学院及黑匣子剧场,配备省级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新能源汽车基地等设施。
• 云浮校区:占地238亩,聚焦健康医疗、现代农业等领域,建有中医药实训中心、动物医学基地及省级非遗传承工作室。
• 实训设施:拥有省级重点实训基地6个、校外实践基地611个,覆盖比亚迪、阿里巴巴、北汽集团等企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涵盖电气工程、大数据与智能计算等24个实验中心。

专业设置
学院设10个二级学院,开设55个高职专业,形成“三链协同”体系:

  1. 信息技术类:软件技术(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华为合作专业)、大数据技术(金平果全国排名前50),服务数字经济与元宇宙产业。
  2. 装备制造类:新能源汽车技术(比亚迪合作专业)、智能控制技术(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对接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与低空经济。
  3. 医药健康类:护理(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中医学(省级重点专业),与三甲医院共建现代学徒制班。
  4. 现代服务类:电子商务(省级品牌专业)、学前教育(国控专业),支撑大湾区商贸与教育产业。
  5. 国际合作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中英学分互认专业)、商务英语(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对接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

教学成果
• 竞赛荣誉: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51项、省级奖项151项,包括世界技能大赛银奖1项、“挑战杯”国赛金奖2项,连续6年蝉联广东省职业院校网络系统管理赛项冠军。
• 科研创新:教师团队主持省级以上课题176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制定《无人机辅助勘察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20项,发明专利授权161项(2024年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数量全国第48位)。
• 就业质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7%,80%扎根粤港澳大湾区,10%进入比亚迪、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

校企合作
• 产业学院:与比亚迪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与科大讯飞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年均输送技术人才超6500人。
• 产教融合:牵头成立广东城建职教集团,联合3615家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与广汽埃安共建智能制造工程中心,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0余项。
• 社会服务:年均培训行业人才超3万人次,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活化、5G基站运维项目120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国际影响
• 合作办学: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开展“3+1”专本连读项目,与马来西亚城市大学共建“中马国际学院”,学分互认覆盖英、美、澳50余所高校。
• 标准输出:主持制定金砖国家职业技能标准3项(建筑信息建模、虚拟现实),《新媒体视频创作》课程获泰国教育部认证。
• 文化辐射:在马来西亚设立“鲁班工坊”推广中华茶艺,南非留学生项目入选“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典型案例,获“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